從來,對我來說「國片」都不應只因為它是「國片」所以需要被支持。觀眾最終需要的只是一齣好戲,並且依據個人喜好不同,從而做出選擇。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國片了,即便台灣電影這兩年確實熱鬧非凡,片量極多)。然而,青春熱血太過夢幻,依著導演的明星光環沒理由的支持,還有過於商業的操作,在在也令我思考,莫非這就叫做國片的復興?然而,為何我現在要特別將今年春節賀歲檔期《龍飛鳳舞》拿出來講呢?

我不諱言,龍飛鳳舞的導演與我是舊識了,當我知道他要籌拍一部以歌仔戲為主題的電影時,老實說,我當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這位曾跟我說,他深受「高達」影響的一位導演,為何會選擇一個多數人認為「太過傳統」的主題,在這個已然走入3D紀元的電影世紀。為什麼不是前衛一些,實驗一些,顛覆一些的主題

然而,或許正是「顛覆」與「反骨」仍在導演的骨血裡流動,他彷彿深知,他能夠把傳統玩得不一樣似的,從《父後七日》到今日的《龍飛鳳舞》,我開始好奇也期待,他要如何以歌仔戲「討好觀眾」。

王導的上一部作品《父後七日》成功地將台灣傳統喪葬文化融合於戲劇之內,映後產生的廣大迴響,不僅僅限於媒體的一片好評,更深入到擁有過相同經驗人的生活裡,再再被提及,而父片同樣也帶出了在台灣佔著絕大多數「離鄉赴台北打拼」的青壯年們那份矛盾的思鄉之情。

那麼,這回,以「傳統歌仔戲文化」作為奠基的「龍飛鳳舞」是否又將帶給我們另一次不同的心靈觸動?想到這裡,好似王導選擇以這個題材來做戲,一切都不那麼難以解釋了。

『創作總從生活中來』,真誠的創作,從來不是憑空捏造,也不譁眾取寵
而是尋找生命中的經驗,淬鍊並誘發出潛藏在觀眾心底早已遺忘的感動。

《龍飛鳳舞》主題是歌仔戲沒錯,但它同時也不是歌仔戲電影,透過導演以古鑑今,以戲帶戲,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展現出流暢且深度兼具的影片調性,這不是一個好拍的主題,要拍得不無聊又有意義在裡頭,更不簡單。我隨著戲,憶起小時候拿個小板凳,坐在廟口前看戲的時光,那時還小,根本不怎麼專心看,也不怎麼懂,但總覺得生活就是這樣的,直到現今,才赫然驚覺,這些情景,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回過神來,你再次於電影裡,重新品味起那份熟悉的台灣味,歌仔戲唱腔的美,俚俗語言的迷人,是如此令人懷念,同時想想自己,是從這樣的文化裡根源....

許多人說不清「台灣味」是什麼味,是濃濃的人情味,還是稍顯俗氣的鄉土味?看了龍飛鳳舞,你彷彿依稀勾勒出那份最讓人懷念,也流失得最嚴重的「台灣人台灣味」不正就是戲裡的「吃苦當吃補」的精神

從哪裡來,便往哪裡去
不忘本,不怕苦,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重新看待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的意義
龍飛鳳舞,最後以十分正面,卻不說教的方式,喚起了這份心底的聲音


當然,你必須知道這不是一部沈重的戲,相反地導演持續展現父後七日裡的幽默,
以生猛艷麗的傳統俚俗,溫暖了回憶,也同時觸發一顆「既柔軟也堅強」的心~

略嫌冗長繁雜的感想,最終期盼能引發更多人去觀看,
藉由票房與口碑的影響,發酵為一股內心醒轉的力量。

後記:
看電影時,旁邊坐了一對老夫妻,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頻頻對著戲中橋段,發出一聲聲看見熟悉事物的驚嘆!十分讓人覺得欣慰與感動,如果在過年時期,有什麼適合帶著父母長輩,或是下一代去看的電影,我想「龍飛鳳舞」會是很好的選擇 :)

2012年1月10日

《Doubt》


優秀的電影,總讓人在觀看他們時
十分享受他們所帶來的細緻與思考深度。
你甚至一邊看著,一邊捨不得電影結束,
再多一點,再長一些......而後帶著滿心餘韻
它能讓你在散場後的電影院座位上呆立半餉
更能讓你在回家途中久久無法從角色的一言一行抽離...

《Doubt》無疑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不用說「梅莉史翠普」與「菲利普·西摩·霍夫曼」他們的演出功力了得,有多為這齣戲給足觀賞價值,更棒的是來自於2005普立茲獎極為優秀的劇本,帶領觀眾一探自我內心那塊被疑惑、偏見所蒙蔽的角落。

劇情一切在平緩中進行,卻總一波波衝擊內心,你從猜測,質疑,最後試圖給自己一個立場,去判定故事真相之餘,在劇後時,你明白那並不是這劇所要帶給觀眾真正的東西,你其實更享受於主要角色間那一次次無言的眼神流轉,所傳遞的畫外之音。

主要的四個角色,各有陳述,你要認同誰?還是你最終認同的是你自己所持的價值觀與道德立場?無論如何,這世界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主見,才足以撐起自我的價值,然而,自我所信仰的價值,自我所建構出的「我」,又有多少不容質疑....

觀影後,你會試圖重新回想過往,甚至影響往後人生片刻的內在檢視;當挫折,絕望,懷疑發生之時,我們是否做出了毫無差錯的選擇,我們是否能看見存在內心的魔鬼。

劇情一開始,費神父所說「因為疑惑所產生的共鳴,和信心的力量一樣強烈持久」

這戲,在DVD的幕後花絮裡,訪談了梅莉史翠普,她說,當此劇在舞台劇演出時,許多朋友叫她一定要去看,梅莉史翠普就問「在演什麼主題呢?」朋友們總是回答「不,不,我不能告訴你,告訴你這齣劇就毀了!以致於我一直都沒看過....」而此刻,我也要這麼說。

絕不是害怕透露劇情,減少了觀影的新鮮,而是,這確實不是一部將重點擺在「演什麼」的電影。
然而,它絕對萬分值得觀賞,也絕對會讓人因為它的開放性結局,緊扣人心!

2008年上映的《Doubt》我到了2012今天才看,確實晚了許多,
然,幸好這齣戲所帶來的意義,不在於你或早或晚看了它,
而在於你是否差點錯過這麼一部,此生不該錯過的電影。


PS:中文片名翻譯極差,我打死也不願意寫出來

2011年6月27日

莎岡。日安憂鬱












透過觀看莎岡的一生,騷動起高中時閱讀日安憂鬱的情緒。
我實在不清楚,打從自己開始寫下文字以來,那莫名的憂鬱從何而來
是書籍影響了我,還是自己的本質,讓我選擇了憂鬱。

總之,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我非常喜歡,
觀畢,我既哀傷又十分滿足的沈溺其中
心想「終於又添一部,讓我想廣為推薦的影片」

以下是看片時一邊抄下的隻字片語

01
暗地裡最大的擔憂總會成真
沒有愛的活著
接近死亡卻沒人來拉住你
沒有另一顆相印的心
這是最糟糕的

02
垂老將死,但有肩膀可倚靠
這就是愛,讓人免於孤獨
而明白這一點,則是真正的悲哀

03
一股奇特的憂鬱縈繞著我
不知應否以嚴肅美麗的憂愁名之

04
我不知道人為誰或為何而寫作
恐怕不是為讀者,而是為了少數所愛的人
它能讓人堅強,卻同樣也可以用一句話痛擊了你

05
愛情一開始總是很美好
來到中間更棒
到了最後,就看誰先厭倦
總之,都令人傷心

06
寫作是為了尋找聲音
寫作是為了再造知己
透過寫作
分享的渴望,取代被愛的渴望

07
孩子的笑,能掩蓋愛的失落
但這只是暫時的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我彷彿重溫了童年時光
但卻更加難過
人到末了都會是孤單的
無論有愛或無愛
被頌揚或被批判
是母親或是作家
到頭來「生命儘是孤獨」

墓誌銘:
「法蘭絲瓦莎岡(Francoise Sagan),1954年僅18歲的她以一本小小的《日安憂鬱》引起全世界騷動,走完恣意的創作人生,她的辭世,只驚動了她自己。」



延伸閱讀:一生自由不羈,也受困於自己的法蘭絲瓦‧莎岡

2010年11月26日

乖乖不是我的菜

本人的排休日,大抵皆非因有啥正事要辦,最為普遍地說,要不就是幹幹壞事,要不就是看看影片。昨日本應是自家貓咪施打第三劑預防針的日子,可看著雨水不斷的從天傾瀉,氣溫也不尋常直落,索性窩在家裡看看影片打發打發才是正確決定。一連著三部影片,雖然都不是什麼新東西,卻也早早耳聞它們的精采,夜裡回想起來,才赫然感應這三部片,無論是主題或主角都有些壞,有些偏差。所以姑且就一塊兒簡短記錄,並將這篇標題訂為「乖乖不是我的菜」。



》》感謝你吸菸 Thank you for smoking

本片對白十分精采厲害,對於喜愛詭辯題材或甚至親身參與過辯論,當然!還有吸菸者來說,必定可以產生一定程度的歡欣叫好反應。全片充斥機智,幽默,挖苦,諷刺的一段段言語論戰,透過主角與各據立場的角色之間(香煙公司老闆,議員政客,扒糞記者,下一代,影視媒體大亨,因肺癌將死的香煙品牌代言人)帶給觀眾更多元面相的思考。說起來,本片看似為香煙說情,實則可貴的是再次提醒我們:當你在做出決定時,不應依據他人所述的好壞標準,我們必須自已去尋找答案,並擁有自己的看法與決定。所以「香煙」真的很糟糕嗎?又或者,我們也該試著不忘去質疑,那些總被說成「好」的東西,真的都「好」嗎?



》》死亡證據/另譯:金剛不壞 Death Proof

每每觀賞昆丁的片子,其實不全為了滿足感官的刺激(雖說感官的刺激絕對是少不了)然實則吸引我的是影片裡那份對於生活聊賴與平庸的惡意揭露與玩弄。這就像是我們雖然可以讀著世界名著讓我們看起來好像更高尚更文明,或是努力賺錢以便過著更好的生活,但我們依舊還是必須大便,做愛,吃飯,打蟑螂一樣。以此比喻,理所當然影片裡壓根就不需要有任何的鋪陳(大便需要鋪陳嗎?想做愛這種事,若老需要鋪陳也未免太過哀傷)。以致於,當有人問起我這部片在演什麼的時候,我也只能說「就是有個神經病大姥,用飛車搞死了三個女孩,然後再被三個女孩用飛車搞死這樣」是啊,殺人與被殺什麼的,我們也看過無數的戲了,有時真是會「膩」。那些千迴百轉,攻於心計,疑雲重重的一切,其實想來,也不過就是因為「人」自個兒把它給弄複雜了。但,我們真需要那麼複雜嗎?

不得不補充,這片選用的音樂都相當好聽(這裡有得下載),然後影片故意搞成早期膠片上的刮痕與漏片的效果也很對我喜愛復古風情的口味,某些段落應是昆丁對老影片的致敬(這因為我沒研究所以或許少了點樂趣)反正片裡的女孩們依舊很無腦或很猛並且一致身材火辣,總之也夠養眼了。整體來說,這片給我的就是「純粹的愉悅感」。希望昆丁就一直這樣不用太進步的下去就好了,這世界是需要這樣的片子存在的。




》》前往希臘劇院/另譯:大明星小跟班 Get Him to Greek

這是一部充滿時下流行娛樂事業五光十色元素的片子,有華麗的場景,嗑藥到瘋癲的明星,歌詞直白到芭樂的流行音樂等,不過請別誤會影片是為了諷刺什麼,影射什麼,或甚至硬要試圖領悟出一些人生道理什麼的。真的,一點都.不.需.要。好好的享受一齣喜劇就夠了!我真愛男主角RUSSEL BRAND在此片的演出與形象,精神狀態完全不受控制,濃密又有型的毛髮,神經質又脆弱的眼神,緊實的身體與屁股,整體就是讓人很想墮落跟他乾脆來上一腿應該很不錯。總之,我被迷到了。我就是喜歡這種擺盪於墮落與歡樂之間的感覺。若真要說這片子有什麼不妥,大概就是對嗑藥的美化吧...因為看得我都超想嗑藥了!(喔,當然最後的HAPPY ENDING,挺讓我哀傷)。墮落總有終結,人生必須恢復常軌,你說,哀不哀傷?

2010年10月4日

Machete《彎刀》


本人在前陣子忙碌到無暇注意電影資訊之際,前前後後仍有三位友人不約而同通報此片存在,雖然直到最後一次才認真把片名記起來,並從網上搜尋來看。(此處用上認真,就可以知道平時有多不認真,又或者該說記憶力太差勁?)題外話...

縱使平時喜歡看點可以思考什麼的電影,但畢竟我的人生深處,還是少不了對於毫無理由殺戮,粗暴與性的喜愛。本片故事主軸放在美墨邊境非法移民的食物鏈陰謀概況,其實是挺有意思的議題,但以Robert Rodriguez為本片編導的定位之下,劇情自然是成為點綴,真正的重點永遠都將擺在,赤裸辣妹,斷頭,開膛,以及爆多的血漿,髒話這樣才對。

當身體被刀砍殺,被槍擊爆的音效與畫面不斷刺激著眼球時,你怎麼能說你不興奮?(好吧,我承認確實有人不能理解這種興奮)

這片裡面雖然隱藏了許多大咖,不過味道有好好保持著B級片的本質,沒有故意搞得好像很厲害,我覺得挺好。看來沒什麼壓力,爽爽的,然後一個下午就愉快的過去了;只是彎刀大叔,跑起來真的有點老態與笨重....「喇舌」那幕,該死的我腦子裡瞬間出現「補教人生」的畫面干擾...實在太囧。

片子看完後覺得,精采度比期待度差了一些,但喜歡此種影片類型的人,應該還是無法忍受自己錯過。所以好不好,似乎已經不是太重要的重點?(連殺一票人的快感是會令人熱血的,以致於IMDB的投票分數有7.5分之高XD)

PS:寫這片子一點都不需要認真,真好。(這款海報我比較喜歡,多數人則對琳賽羅涵舌頭舔槍桿那張留下深刻印象)


今日氣溫高達38.6度,無暇繼續堅持地球暖化的嚴重問題,整個午後,我關在書房舒適的吹著冷氣,但卻也不減無事可做的聊賴事實,於是興起選擇一部喜劇來看看的心情。

記憶中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台譯:娘子漢大丈夫),隱約在幾個月前從電視上看的預告,以為僅又是一部看「金凱瑞」大搞怪的電影,沒料到看完之後,卻帶來喜劇之外的驚喜。

查了查資料,此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主人翁Steve擅長騙術,也因騙術入獄,並在獄中認識Phillip Morris進而發展出一段用情至深的同志戀情,為了相守一生,Steve施展他所擅長的騙術使兩人出獄,但也在其後因Steve想給予Phillip Morris最好的生活品質,進而再次施展騙術假冒多種身分以獲取不法所得,而使得自己再次入獄服刑,服刑期間因Steve仍不忘與Phillip Morris愛的承諾,以致於在服刑之後,多次以各種令人大嘆不可思議的靈巧手段逃獄,其中甚至包含假冒自己罹患愛滋病,並且騙過了醫院與政府相關衛生單位,只為了再見上Phillip Morris一面.....。

在我所看過的同志類型電影中,經常主題是擺放於「社會歧視與反歧視」及「情感面的陰暗扭曲」此兩切入點上,極少有像此部電影,如此完整呈現出同志戀人間溫暖且帶有傻氣的純真氣質,甚至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情感在異性戀中也實屬難得,或許是因為觀影的口味被養重了,我甚至一度在觀影過程中等待著最後故事終會走上彼此背叛,反目成仇的結局,因為不相信「愛可以如此堅定且偉大」確實存在。

本片一以貫之的浪漫,不僅徹底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看完後除了很希望這兩人能白頭偕老外,也會很感嘆同樣身而為人,我們有沒有辦法像Steve一樣,為了所愛之人專心一致,為愛而愛到底的傻勁吧!

如果本身並非對同志情結具「先天性排斥症」的朋友們,真的相當推薦一看!雖不是料想中令人哈哈大笑的劇型,但節奏明快且帶有感人因子的情節,相信還是讓人足以感到沒浪費了時間觀賞才是。另外我認為本片最最值得大大讚賞的亮點是飾演Phillip Morris的伊旺麥奎格其精采絕倫的演技!實在是徹底演活了一個讓人願意不顧一切,守護疼愛的寶貝啊!(眼神與肢體在詮釋同志角色上簡直無懈可擊);當然沒有了金凱瑞的互相配搭與激盪,相信也有損精采程度就是了。

總之,I Love You Phillip Morri 是一部你可能會錯過的芭樂電影,但其實沒有那麼芭樂。

對此真人真事故事背景有興趣的人,可參考此篇說明

2010年5月3日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


我不知道他人的少女時代長成怎樣,不過我確實如同片中女主角,在少女時期幻想著自己在成年之後可以移居法國,幻想自己手夾香煙,喝黑咖啡,聽法國香頌,穿黑色靚裝,鎮日與心愛男人,無止無盡聊音樂聊電影聊文學聊藝術,這樣才叫做活得精采,這樣便是愉快自在。

後來,當然我長大了,長大到足以清楚,上述那些種種的不可得,不是因為現實磨掉夢想,而是清楚什麼才真正叫做「夢想」,而什麼...只不過是「幻想」。那些自以為成熟,自以為追求自我的「種種設定」其實內涵膚淺得相當可笑。

可,我同時以為,青春特有的勇敢與魯莽,青春心靈的純粹與瘋狂,本屬自然與珍貴的情操,本該使我們在長大之後回想起來,感到自己當時是「可愛」多於「可笑」的,如此才不致於不忍猝睹那份其實很深的傷感。

然而可惜,這部影片確確實實只是讓我感到「年輕多麼可笑」而非「可愛」。當我看著影片,把年輕時的「傻」演了一回,結局甚至來個回歸正途的安排,彷彿就像有人拿著殺蟲劑朝著我的腦子趕盡殺絕所有的感觸一般,草草殺光所有該有的餘韻與心理原本該被揚起的騷動。
對於「在少女時期愛上年長男人」這樣的故事,確實讓曾擁有雷同經歷的我來說,對這部影片有著更多期待。只可惜影片看完了,我只能說「女主角的確演出精采,氣質極為靈氣漂亮」難怪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這樣罷了。

片中自在浪漫甚而奢華的光影片段,確實也就像年輕時腦海裡曾幻想出現的場景一般,如夢般地不真實,如眾多描繪浪漫愛情與美好人生的電影一樣,簡直就想叫人喚它為「幻想的標準樣板」。到底影片的重點擺在哪裡?是不是這樣一場「美侖美奐,賞心悅目」就夠描繪青春時亟欲轉大人的心理複雜?

在追求理想生活與成長必經的哀愁之中,那些因第一次以為自己懂愛,卻也徹底受傷,被自己隱晦起來的情緒;那些以為自己夠成熟,卻在後來了解自己如何自欺與自圓其說,進而被引導而成的世故個性,實在無法可以如本片尾聲所呈現「一切當做沒發生過」那樣草率交代,並且輕易抹消與定義它的.....

面對青春之墳,我會做的不是選擇「埋葬且遺忘」;面對成長之傷,我想擁有的珍貴情操是「無悔」而不是「無感」。而這些在這部影片裡,我無法看到。
PS:本片另一個分線講述到父母對於教育的標準不一,幾場父女對手戲上,在我認為反倒成為本片亮點,可惜因非屬本片主題,所以也不夠深入就是。